“对齐之事甚大,臣以为当速速返郢。”右史担心熊荆忽视对齐之战,因而又道。“此秦人之计也。不伐齐,受辱;伐齐,楚齐交恶,秦人得益。”
“此不佞之婚事,何以举国伐齐?”熊荆笑道。“不佞已去讯郢都,不佞私事他人勿要干涉。”
“大王……”右史大讶。“若不伐齐国,天下皆轻我楚国。”
“伐齐也与楚国无关,不佞伐之便可。”熊荆不是不伐齐,而是不想举国伐齐。
“啊?!”右史吃惊更甚。熊荆治下不过是郢都周边、封邑我阝陵,再就是杭郢。我阝陵千余户人,杭郢还在深挖沟打地基,郢都满打满算五万军队。新的兵制实行后很多老弱都淘汰了,大概还剩三万人,这三万人可不是以前的王卒。
“三万人伐齐,不可?”熊荆在左右史吃惊的目光中笑着点头,他就是要三万人伐齐。
“大王,齐国执戟之士十万,两都之卒二十万,三万人如何能胜?”左史急道,他担心熊荆头脑一热犯下大错。“请大王三思啊。”
“齐国……”熊荆顿时想起齐王田建那张脸,不屑道:“不堪一击。”
在两使反驳之前他又道:“此非灭齐,此乃伐齐。伐齐乃因齐国未退前娉一女二嫁,以轻不佞。此事由谁人主使,不佞便讨伐谁。”
左史年轻,闻言神色依然焦急,老成一些的右史自然知道熊荆此番话的含义。主使之人是齐相后胜,以齐国情况,如果出兵只是讨伐后胜,邑大夫们未必会出力,反而会看热闹。齐王麾下那十万执戟之士,可能也不愿意为齐相后胜而战,只是三万人实在太少了。
“不必再议了。便从雒水北上,湘水南下。”熊荆武断道。
番禺以南是海湾,雒水(西江)在海湾西面入海,逆水约五百里可到梧州,再从梧州逆漓水而上,可到桂林。桂林再北上,就是漓水的源头兴安。城邑是后世的叫法,但现在这一大片都是无名之地,自然也就按照熊荆的叫法命名。
桂林山水甲天下,熊荆绕这么一个弯子,自然不是来看山水的。以史记,秦王灭楚后又伐岭南。第一次失败后,即命监御史修筑凿灵渠运粮。灵渠是沟通湘水、漓水的通道,既然秦人会再次凿渠运粮,那么楚越就要在这里布防。
这当然是军事上的考虑,而非要阻止岭南岭北交通。五岭之间,最西面的灵渠最容易开凿,越城岭并不高,只要能将湘江、漓江连接,舟楫就能从长江水系进入珠江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