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大将军,小人甄平,小人少时游于岷山,闻当地有犪(kui)牛。其牛重数千斤,体若垂云……”甄平说话时,其他谋士伸长脖子张望幕府顶上的帷帐。犪牛,那可是神话里才有的东西,即便有,那也是在岷山,岷山是蜀地,今已为楚人所有。
谋士如此,王翦听着听着也有些着急,“何处有数万犪牛?”
“禀大将军,虽无犪牛,然我大秦也有重数千斤之秦牛,若国尉府能将重逾三千斤之秦牛选出用于输运,未必输于犪牛。”甄平是个年轻人,昨天晚上他便提到了犪牛,然后被诸人嘲笑,没想到现在他提的却是重逾三千斤之秦牛。
“此法可行?”王翦抚着自己的下巴思索。
“小人以为可行。”甄平答道。“小人观荆人之铁骑,再观大秦之铁骑,再观大楚新闻荆人之所言,方知马非高大者可负甲,乃体重者可负甲。如此,牛越重则力越大,若有逾三千斤之秦牛,一车可两牛挽曳而非四牛,如此,牛少也。”
“这……”王敖也听着甄平之言,“如此国尉府要各郡县遴选重牛?”
“然。重则力大,虽多食,也少于四牛。”甄平说到这里从怀里掏出一片木椠,道:“此小人筹算之数,请大将军过目。”
“每车食……”王翦下意识接过,看着上面的数字,最让他吃惊的是最后面的数字:“……每日需至五千五百车?”
“然。”甄平道,一旁的刘池等人已在瞪眼了。“如此八万八千余辆牛车足以。每车两牛,二十万头重牛足以。虽每日食一百二十斤藁料,亦比前者省之。”
“逾三千斤之仆牛,此牛需二十万头,难也。”刘池不高兴甄平不先禀告自己而直接禀告王翦。“便有,何以证两牛可挽六千斤之巨?”
“逾三千斤之牛其力倍于马,四轮马车出自荆国,荆国一马挽一千斤,故四马挽四千斤。然荆人少以仆牛挽曳,未必是一牛挽一千五百斤,或一牛可挽两三千斤不止……”
四轮马车输运学自楚国,楚人为何以四马挽曳四千斤,秦国不知道原理。楚人为何以四牛挽曳六千斤,秦国也不知原理。
挽力、挽重、各种道路(车轮)情况下的摩擦系数,这些只有大司马府作战司、军备司才知道原理和参数。其中虽有试验,可从一开始熊荆就是这样要求的——内战期间PLA内部条例就是这样明文规定的,然后因为那本备受争议的中国野战炮兵史被人贴了出来。至于牛的挽力,他基本也是套15%的体重挽力公式。
知道怎么样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秦军此时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甄平算是揣摩到一些原理,故而建议以两头重牛挽曳而不是四头。
“父亲,行与不行,大可一试。”王贲不知者无畏,脑子里也没有条条框框,他更倾向接受甄平的建议,这样做的结果是二十万头牛、十二匹马即可支撑灭齐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