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看报纸,去年这两家打过一场价格战......”
“打价格战?怎么打?”李建国挺好奇。
“去年四月底,百佳集团刊登减价广告,宣布几十种商品削价出售,然后惠康马上应战,所有的分店午夜关门之后,连夜更改价格标签,所有商品的价格压得比百佳还低,然后降价的商品越来越多,......”
李一鸣说的就是被香江商界报道了整半年的超市大战。
惠康与百佳,定位相同,品牌运行也一样,每天的报纸上,基本上是有惠康的广告,就有百佳的,决不缺席。
而且两家超市的选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这两家超市基本上覆盖了港岛的每条路,基本上消费者走几百米就能遇到一家。
战势愈演愈烈,从食品到日用品,降价的商品越来越多,价格战持续了四个月。
“降了多少?”李建国好奇问道。
“降了百分之十到三十吧。”
“真不错,我们放开价格后都在涨价,他们会降价......这就是市场经济对吧,东西不够就涨,东西太多就降?”
李一鸣点点头。
“我倒是觉得挺好。”李建国表了个态,又补了一句,“我知道,前提是东西够多对吧?”
“不全对。”
“怎么?东西降价不好吗?”
李一鸣带着父亲走出校门:“又不是降一辈子,我之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价格跟现在相比,现在实际上是涨的。”
“涨回来了?”
“是啊!”李一鸣很自然地点头,“他们后来就谈判,然后联合起来了,现在有很多价格都差不多,可以看作是垄断市场了。
你现在看这个东西的价格,你又不知道它的成本,那还不是别人标什么价格你都得买吗?有几个人记得这个比原来的价格还要贵呢?除非家里有小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