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震惊的曲目,《钟声》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秘密!”
“从没有想过练习曲可以这样震撼人心!”
“一对师生的完美演出——记首音结业典礼。”
“大珠小珠落玉盘,正是此曲最真实的写照!”
“让人哑口无言的演奏,沈教授的演奏技巧到底有多高超?”
“真实《钟声》大解秘,为大众揭露《钟声》的创作背景和音乐背后的深刻内涵!”
“......”
在结业典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对这首《钟声》展开了议论,议论之声甚至大过了当初的《鬼火》。
归期原因是沈武寰刻意的将这首曲子的影响力淡化——毕竟这首曲子同样也并非是一首典型的乐曲,而更偏向于实验性音乐。
简单的讲就是并不动听,这不符合市场效应。
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如果《鬼火》成为了流行的标杆,很容易造成演奏者纷纷登台演奏《鬼火》,台下却无人问津的窘迫情况。
这完全是开历史的倒车,可不是沈武寰想要看到的。
《鬼火》的技巧固然超凡,但音乐性的缺失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钟声》不同,在整体难度上略微小于《鬼火》,其音乐的动听程度放在整个古典音乐史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这难道不是观众们迫切需要的古典音乐吗?
事实正是如此,不但观众们需要,连演奏者们也需要。
“沈教授,什么时候再出新书啊?教材您已经出的够多了,总该轮到您的专属曲集了吧?”
“是啊,到现在我找您的谱子还只能到微博上呢,电子设备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比不了纸质的书本啊!”
“跪求出曲集!”
“我不担心曲集,我更担心的是授权问题,沈教授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不少曲子了,可除了人家闺蜜李老师之外,可从来没见人登台演奏过,这可是大浪费啊。”
“确实,这些好曲子更应该让更多的人登台演奏,毕竟身为作曲家的沈教授已经和我们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