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开采三边镇、大煤矿,用的是仲逸所教他的新方法、新思路。.org
众人皆能各司其职、各有所属,身为翰林院新加‘学士’二字的侍读学士,仲逸自然也不例外。
“仲大人,兄弟给你说句实话,听掌院学士说,我们这批翰林院的庶吉士中,有人可提前结束考核期,这都是当今万岁圣明,朝廷现在也缺人才啊,我这么一个大人才……”。
大人才?
从之前的正六品,升为如今的从五品,侍读学士仲逸的‘办公室’自然要挪地儿了。
房间更大了,来的人也就更多了。
其中最频繁者,莫过于他在国子监的那帮同窗好友,而这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要属依旧为庶吉士的费思应。
他的这番牢骚,自然没有别的意思:只希望仲逸能帮他在掌院学士面前说句话。
翰林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衙门,有人称之为内阁辅臣的后备地,甚至于六部的尚书、侍郎,不少人确实出自这里,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眼馋的衙门,职务最高的翰林院学士,也就是所谓的掌院学士,才仅仅是正五品衔,连个四品知府,或三品侍郎的尾巴都摸不到。
这似乎就注定了翰林院将作为一个过渡,这里的人由此而转向其他衙门,以谋的更高的差事。
但不管怎么说,仲逸已经做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这已经相当不简单了。除五品掌院学士外,翰林院从五品的只有四人:两名侍读学士、两名侍讲学士。
再往下,就是六品的侍读、侍讲了。
可以说,仲逸如今在翰林院的地位而言,可谓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对于一个入仕时间颇短、资历尚浅的他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好在,之前的皇帝朱厚熜给他机会,在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中,仲逸一下子揪出近二十名朝廷命官,让他初绽头角,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做了七品编修。
后来,在与鞑靼军谈判、去大同核查仇鸾,让他再次赢了同僚一把:成为翰林院六品侍读,成了众人口中的‘仲大人’。
而如今能做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或许是因为他之前在裕王府侍读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去年在东南江浙、福建一带抗倭的功劳。
这些差事,几乎都是‘要命’的差事,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一如当初在保定府与知府张文远刀剑相向、与鞑靼军剑拔弩张、与仇鸾斗智斗勇、与倭贼阵前较量。
都是些难啃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