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宽不管各人的反应,示意其他三人将场地里的东西收拾出去之后,又搬进一个小箱子,打开,对肯叔说,“肯叔,这是生哥给您准备的,看着没有李老板的多,但都是些样品。实在东西都在我那里放着,您看着这些样品好,就去我那里搬”。
一面印着一个圆形徽章样的图案,中间是一只长着可爱的女孩脸的小蜜蜂,金色的身体上是一道道黑色的环。中间纤细的腰肢将整个身体束成一个阿拉伯数字8的样子,背后两对翅膀,不知道是怎么印出来的,居然有透明的感觉。两对翅膀一上一下,也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8字。小蜜蜂身边的一圈草叶和花朵混编成了圆形徽章的外延,懂行的人若仔细看就会发现草叶其实是甘蔗叶,上面甚至还有几滴露水,而各色花朵其实都是几种常见的蜜源花,有些盛开,有些还是花骨朵。圆形徽章左边从上到下写着花体HACHI,下面一行小字写着Sweet time, sweet taste;徽章右边同样从上到下写着两个汉字“好时”,下面一行小字写着“美好时光,美味共享”。徽章图案及左右两行字的右上方都有代表注册商标意思的圆圈内字母R标记。这面右下角还有两行小字,一行英文一行中文,内容大致相同,英文是“重量一磅(加送46克),中国精制白砂糖”,中文则是在重量上直接标注一市斤。
待一众人等传看完此物,肯叔将纸包交还到阿宽手中问道,“阿宽,这糖包装精美,不知有何深意”。阿宽笑了笑,取过一个黑色深底陶盘,放到肯叔的桌上道,“肯叔,各位,这个纸包打开却需要一点点注意。诸位请看,先将纸包上面叠起来的部分展平,此时看见袋子靠近顶端一边一个的两个金属小按扣,掰开它们,顶端是纸上附着的一层薄胶封口的,从按扣打开处轻轻挑开”,说到此处,已将袋子口打开,然后将里面的白糖全部倒进陶盘中,将空袋子和糖盘一起递给肯叔。
这时,肯叔也看完白糖,放下陶盘道“这白糖倒没袋子那么多机关巧思,但质量相当不错,比市面上的顶级糖略逊,但应好于普通白糖。只看这个价钱了。”阿宽道,“因为生哥跟这边英国的买办(好吧,中国在英国也有买办了)商定了店铺售价统一为2便士一磅,而进货价都是1.2便士一磅。而且虽然标称一磅,但实际上有一成的赠量,其实是比市面上英国人的同价位的白糖,无论是实际到手量,还是质量,都要好上一截,无形中客人至少相当于便宜一成多”。
阿宽道“这个我也问过生哥,他说咱们华人在英国是夹缝中求生存,不能惹怒当地商业大户引来封杀。而且跟我们合作的当地买办虽然比咱们的势力强大许多,但毕竟也是商贸新丁,无论是销售渠道还是资金支持,都没法跟商业大户比,也不宜平白树敌。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步伐,稳扎稳打,闷头发应得的财,才是长久之道。而且,生哥不建议我们华商动不动就低价竞争,这样挣不到钱不说,还容易坏了口碑。生哥说英国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老百姓是什么价格敏感型,所以中国商人喜欢低价取胜。而英国老百姓经过大英帝国这么多年的财富积累,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消费理念,哦,就是买东西时的想法,都跟中国人不一样。所以,起码在欧洲,咱们要入乡随俗,树立那个什么来着?对,品牌形象”。众人听了,似乎有些道理,但一时又不能全盘接受,便略过此节。
阿宽却笑道,“二位老板不要着急,且看小弟还给几位商店老板准备了什么”。
等将杂志拿到手里翻看,见是一个257mm× 364mm大小的版面,比当时英国流行的170mm× 260mm版面明显大一截。全书彩色印刷,封面是一整幅画,一个拟人化的蜜蜂姑娘躺在一朵大大的花心中,露出可爱而又惊讶的表情。旁边分布着各种螳螂、蚂蚱、蚂蚁、蜻蜓等小朋友,以及各色花花草草。画面的右上角空白处写着HACHI的故事、第一集等字样。里面每页四格,全册共20页,除去封面和封底的两张四页,内页共16页,用64格画面讲述了一个故事:
其实,这是王月生从后世扒来的日本70年创作的动画片《昆虫物语:小蜜蜂寻亲记》,第一版共91集,以一只小蜜蜂“哈奇”的寻亲之旅为主线。故事始于蜜蜂王国被环纹胡蜂袭击后覆灭,哈奇在养母哈妮的抚养下成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踏上寻找亲生母亲蜜蜂女王的征程,途中帮助其他昆虫,历经艰险,最终振兴蜜蜂王国并与母亲重逢。中国央视1996年引进播出,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观众对其催泪剧情和主题曲《有一个小蜜蜂》印象深刻。
然后找印刷厂询了一圈价,最后发现哪怕用最接近19世纪末廉价杂志质感的80克胶版纸,封面红+黑双色套印,内页单色黑白,骑马钉装订,3000本起印,也要1.5元一本的成本。虽然相比前世19世纪末半便士杂志相当于后世4.5元的成本显著降低,甚至比后世全彩胶订64页《故事会》类刊物2.5-3元/本的印刷成本也低,但问题是王月生本打算每包白糖送一本杂志来促销的。可在前世,用其他品牌普通白糖2便士/磅同样的价格买一包质量略好、分量多出10%、包装袋更加防潮且多次利用,已经占了好多便宜了,再白送一本别人卖半便士的杂志,就算说它是商品的软广告,别人一看也绝对有问题啊。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于是最后想到一个办法。
杂志传回阿宽手上,肯叔代表大家问了一句,“阿宽兄弟想让我们怎么做?卖杂志,还是买多少糖送一本?后者可能不太现实。英国人尽管嗜糖如命,但也很难一次买很多包。我看此书全彩印刷,成本应该不低,少于20包送一本杂志就亏了”。
此时,另一位杂货店老板接茬道,“而且客人为了看个完整的故事,应该会持续在咱们这里买”。
大家越说越来劲,最后还是肯叔按下了大家的话头,问“阿宽,这纸的用途可还有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