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其他类型>时空扰动之中华增配> 第15章 船上偶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船上偶遇(1 / 1)

望着阿珠的背影,王月生半是解释半是自语道,“确实要100年啊,光现在最小的那艘霍克号上12000马力的蒸汽轮机,中国就要70年后才造得出啊”。后世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在1970年代的051旅大级驱逐舰的建造过程中才实现了技术突破,从苏联帮助设计制造中型蒸汽轮机到自行设计制造大型蒸汽轮机,当然,那时旅大级的发动机已经达到单台36000马力了。

京韵可不是京片子,后世北京胡同大爷大妈或者外地人故意模仿北京人说话时夸张的那种儿话音和吞音,比如把中央电视台说成“装垫儿台”,其实是晚清当时BJ下层人士模仿落魄旗人故意拿腔拿调混不吝的感觉。后来民国成立,BJ旗人大量逃亡,很多附近如密云、延庆、昌平等地的河北人涌进北平谋生后再把很多河北方言杂糅进去后慢慢形成的。当时在京的朝廷官员、士子和稍有些身份地位的说话基本是那种中正平和的口音,其实京韵大鼓就是把当时的北京话谱上曲调吟唱的,其中并无多少儿话音或者吞音。当时还颇有一些外国人对这种语调着迷,认为是中国上流人士的口音,并以他们当时的认知,以“满大人”(Mandarin)音译称之,后来在英语中成为中文普通话的专有名词。王月生在后世的视频中看到过溥仪和老舍的影像资料中用这种音韵说话,当时感觉就挺奇特。在前世这个时空第一次听到这种京韵,不禁想起了上面这些东西,一时有些失神。待发觉对方还在等待自己答复,急忙转身面对。

对方见王月生这边礼数周全,而且听到其口中后世的普通话口音,颇为纳罕,微微颔首,双手一拱还礼道“小兄弟多礼了。听足下口音,莫非直隶人士?老夫京城张德彝。不知足下是?”

听到王月生如此回答,对面的张德彝反而惊诧了,奇道“正是老朽,但拙作是本人自娱自乐之作,并未付梓刊行,足下如何得见?”。王月生自然不能说是自己在后世收集前世的相关资料时看到此人作为清朝外交官员游历欧洲各国时所做的笔记,于是敷衍道,“学生之前在广州经商,一位京里过来的师长得知学生要去西洋,将其私藏的先生大作手抄借给学生,让学生来前得以先晓西洋风物人俗,不要犯了忌讳。”想了想,又说道,“那位师长赐书时力赞,称此书与魏源大人的《海国图志》、徐继畬大人的《瀛寰志略》等,是国人睁眼看世界必读的三部奇书”。

“不知贤侄功名如何,师从何人啊?而且,既然是从国内来,为何不守国朝剃发留辫的规矩?”

“哦,剃发易服之策于僧道不论,倒也说得过去。贤侄这是在英国留学,放假来法国玩?”

“葬礼?贤侄莫非在欧洲还有故旧?”

“愿闻其详”

“贤侄谬矣”,张德彝顿足气结道,“同治九年(1870年)我陪崇厚大人来法国处理“天津教案”善后,到了就赶上普鲁士与法兰西刀兵再起,我等无奈滞留在巴黎,结果就赶上了红头党乱,亲眼得见街市尸骸堆积,血流成渠,官军纵火焚烧,民房尽毁,而叛党则押主教达尔布瓦及数十教士从吾等身边呼啸而过,至一空场,以枪击毙。主教神色自若,诵经不止。叛党呼曰:“此等人物,乃旧世之毒,今当除尽!”老夫观之悚然,暗叹泰西之乱竟至于斯。老夫当年是时局所困,不得已尔。而你如今却无故亲临险地,与此间叛党孑遗同处,岂不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老夫虽不知你家教族规如何,但见你谈吐不俗,且族中子弟可以来西洋游历,应是累富世家,怎可浮躁如斯?若被叛党裹挟,被西人政府追责于朝廷,岂不是以己一时之兴置全族前程于不顾!”

张德彝见王月生从善如流,倒也没有再多加责备,只是告诉他,“你既然曾在广东经商数载,应知广东已开风气之先,但匪人亦趁势而起,待机作乱。朝廷近日已有旨意给各驻外使馆,须防海外匪类与国内呼应。其中更有广东香山人氏姓孙名文者,须严加侦办,寻机捉拿。想在欧罗巴粤人颇多,你在交际时务必小心谨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