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其他类型>时空扰动之中华增配> 第1章 在埃及拾荒希腊垃圾的中国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在埃及拾荒希腊垃圾的中国人(1 / 1)

1895年6月,埃及Al Minyāmu?āfa?省Al-Bahnasā村。

“阿宽,还有阿珠、大韦,我知道你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要来这里。我只能告诉你们,这里有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但你们不但不会很快知道,甚至这辈子都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被称作生哥的王月生对其他三名同伴说道。难道他要告诉他们,他打算从这里取走的东西,要一百多年后才派上用场?

“这里古代有个名字,叫奥克西林库斯(Oxyrhynchus),或奥克西林丘恩城(Oxyrhynchon polis),即“尖鼻鱼之城“。这座郡城位于尼罗河西岸,孟菲斯以南。曾经,它有三英里长的城墙,有五个或更多的城门;有柱廊式的街道,每条都有一英里长,在中央广场交叉;有能容纳一万一千人的剧院;有宏伟的塞拉皮斯神庙。东边是码头;西边是通往沙漠的道路,以及通往绿洲和利比亚的骆驼道。周围都是小农场和果园,每年的洪水都会灌溉它们。亚历山大征服古埃及后,希腊定居者接受了埃及的神圣动物和他们自己的神。这些定居者的后代统治了埃及一千年,直到阿拉伯征服。在他们的城镇里,他们说、写、读希腊语;崇拜他们的鱼,学习他们的荷马”,王月生借用他在后世查阅资料时,在一位叫花白历史世界的网友博客中看到的信息,现学现卖地向几个同伴介绍到,“在乡村和城镇之间,是一圈堆满垃圾的垃圾场”。

然而,奥克西林库斯实际上是沙漠中沉默的文明档案馆,其干燥气候与跨文明历史塑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纸莎草宝库”,将古典世界的宏大叙事与琐碎日常凝固于沙土之下。这里位于埃及西部沙漠,远离尼罗河洪泛平原,气候极度干燥,年降雨量近乎为零,沙丘与干涸河床环绕。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地下易腐物品(如莎草纸)在无地下水侵蚀的区域得以长期保存。

这个遗址的垃圾堆中埋藏着数十万份莎草纸,涵盖古典文献(如失传的希腊戏剧)、官方档案、私人信件、税单等日常记录。古埃及虽识字率有限,但低廉的莎草纸成本与官僚体系催生了海量公文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经济”,打破了传统石刻公文主导的古典叙事,揭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如购物清单、邻里纠纷等,直接提供了手稿证据,弥补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古籍毁灭后的文献断层。

后世历史上,一年后,英国考古学家伯纳德·格伦费尔(Bernard P. Grenfell)和阿瑟·亨特(Arthur S. Hunt)将领导一场大挖掘,出土大量的莎草纸文献,这些文献主要用希腊语书写,涵盖了罗马时期的各种文件。这些文献包括政府记录、私人信件、文学作品和宗教文本,是研究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的重要资料。

“阿宽,”王月生对着最开始向他问话的男子说,“你英语好,又是岭南人的样子,冒充一下马来人,去村里租一间仓库,嗯,租一年吧,要换个大门,我给你个方案”。

随后,王月生带着剩下的那位华人女子阿珠,在遗迹上徘徊逡巡,吸引了不少村民好奇的目光。好在从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起,就有无数的考古学家或者探宝人来过这里,所以并不诧异,只是对几人的亚洲面孔感觉少见。

阿宽租仓库的事情很快落实了,大韦去了开罗,估计还要几天。王月生让阿宽出面每天收垃圾,当然必须是那片遗迹上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生活垃圾,送到仓库里,等仓库关门后就收进系统空间,然后夜间将遗迹上的建筑垃圾也悄悄收走一部分。

众人让傻子出面操持了两周,发现运行得还算顺利,才离开村子,继续自己的旅程。他们让村里人联系了个骆驼队,一早出发,用了将近10小时,走到了30公里外的贝尼苏韦夫(Beni Suef)。在这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乘坐开罗-阿斯旺干线的火车,用了不到4小时回到了120公里外的开罗。

整个城市约60万居民,以阿拉伯裔穆斯林为主,科普特基督徒占10%-15%,另有少数犹太人。欧洲侨民约2万人(英国人、法国人、希腊人、意大利人),聚居新区,形成“殖民飞地”。这里名义上属奥斯曼帝国,实际由英国总领事伊夫林?巴林(Evelyn Baring)掌控,军警系统由英国军官主导,埃及总督(赫迪夫)权力虚设。

几人从下榻的Shepheard's Hotel雇佣了本地科普特人英语向导,从开罗市中心花了2埃及镑用了将近3小时到达了12公里外的吉萨(Giza)。沿途道路都是沙土路,颠簸且无遮荫,好在他们按照向导的建议准备了足够的羊皮水袋装饮水,并戴了宽边帽、面纱等防晒装备。

与后世不同的是,金字塔没有保护措施,游客可随意攀爬,但石块风化严重,跌落风险极高。而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半身仍被沙土掩埋至胸部,面部风化严重,鼻部已缺损,传为拿破仑军队炮击所致,实为中世纪破坏。

帐篷搭建于金字塔东侧沙地,避开正午烈日,可远眺狮身人面像与尼罗河泛滥平原的绿色边际。帆布帐篷顶部开通风口,内铺埃及棉毯,摆放着从开罗酒店租借的折叠木桌、藤编椅。桌面覆盖白色亚麻布,银制刀叉、高脚杯、印有酒店标识的瓷盘,角落放置铜制冰桶,冰块由尼罗河船运至开罗再转运,用于冰镇香槟和葡萄酒。

穿白色长袍、戴红毡帽的埃及仆役端送着菜品,食物以银盘加盖保温,防止沙尘污染;冰块包裹干草隔热,维持低温至正午。餐间安排贝都因乐师演奏乌德琴(Oud),舞者表演“旋转苏菲舞”片段,刻意简化了宗教内涵以迎合游客猎奇。

饭后分发了雕版印刷的“金字塔探险证书”,加盖伪造象形文字印章,供游客收藏炫耀。还有摄影师兜售拍摄“征服金字塔”的照片,使用的笨重玻璃板相机曝光时间长达数分钟,王月生几人实在是提不起兴致来。

因吉萨附近无正式旅馆,所以几人当日返回了开罗。虽然有些富裕游客选择自带帐篷和补给在沙漠露营,但风险较高,几人不想尝试。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