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民国时期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校门)
一处咖啡馆内,宋志轩和若璃坐在一个小桌前。
“志轩,听说了吗,咱们的学校被日本人轰炸了。”
“电气间,材料实验室、生理学院,以及我们的宿舍还遭到了日军的炮击。”
“本部的许多书籍遭到了部分焚毁。”
“老师同学们拼命抢救,伤了十几个人,也只能够保留其中的极小部分。”
“因为战争的原因,现在学校打算战后让剩下我们前往白克路同和里医政科报道学习。”
白克路里同济医工学堂。
由德国人创办。
后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
具备德国背景被法租界关闭和驱逐。
而后改为国人自办。
经过一次的迁址,位于吴淞。
更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
后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最为主要的便是医学院。
大部分医药仪器均为德国人捐助,价格不菲。
现如今因为战争的原因又计划重新启用租界内的原址学堂。
也就是白克路同和里医政科。
齐若璃的脸上挂着淡淡的愁容。
俨然对于学校的遭遇颇为感伤。
同时也颇为担心这些校友们的安全。
“这群该死的日本人是想要断绝我们的文化之根。”
宋志轩从不掩饰对这群侵华日军的厌恶。
日军对上海的轰炸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闸北,虹口、江湾等地区。
本就是淞沪文化产业最为富集的地区。
这地方不仅仅有被国人称之“民族知识之粮食宝库”的商务印书馆。
同样还有被称之为“东南图书巨擘”东方图书馆,馆藏六十万余册书籍,是当时最为知名的图书馆之一。
以及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十六所高校,其中有十二所均受到过直接的轰炸。
损失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