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选拔翰林官,从传统的只从科考中选,变成既从科考中选,也从在中央各部表现的不错和地方政绩完成的不错的实务官员里选。
而这一目的,就是鼓励官僚集团积极清田,只要清田表现的好,就算是同进士出身,甚至只是举人乃至拔贡,都能升进翰林院。
可谓拓宽了人材选拔的渠道与阶级升迁的渠道。
张璁这一招可谓是打到了翰林清流的七寸之地,但也无疑对天下大多数参与庶政实务的官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这让这些官僚知道,科考和翰林馆选时没有考选好,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和执政无缘,政绩优劣才是最重要的评比条件。
“治国当循正道!”
“何为正道?”
“重礼崇学方是正道,而富国安民之策不过是术也!”
“选些于礼不精、于学不深的循吏入翰林,简直是本末倒置!”
“翰林院是清流养望之地,如大量充斥墨吏,乃还算是储相之地吗,既然如此,真清正之君子,就宁辞这翰林官不做!”
这项翰林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一出现就招到了许多翰林官的极力反对。
不少翰林官因此纷纷上疏请辞。
朱厚熜对请辞的皆一一照准。
他知道这些主动辞官的翰林官也是宁肯不要光明的仕途前景,也不愿意用得罪天下奢豪的方式来完成仕途上的通关。
所以,朱厚熜也就一个都没有挽留。
本来大明的政治生态已经越发趋于保守。
所以,在官员选拔任命上也越发只重视礼治重视道德,不重视官员个人的功业。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民政上的功业,都不再是任命为执政辅臣的标准。
而选拔执政辅臣,只靠其是否出身翰林,是否出自清流,是否在品德上经得起考验。
按照原历史的发展,到了后面,很多阁臣乃至首辅,几乎就没有地方为官的经验。
“宰相必起于州部”这条选执政的条件,在大明原有的历史轨道上将被彻底抛弃,而只按照“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标准来选拔执政。
但朱厚熜现在正打破这个规律,以达到让这个帝国不再因循守旧,而能够不停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目的。
张璁为清丈事,在接下来继续向朱厚熜提议说:“陛下,要完成清丈,除了对执行此事的官员需要激励之措施外,还应先试点,再推广,同时选调可靠官员负责此事。”
“臣与户部大司徒商议了一下,认为清丈试点选在南直合适。”
“另外,臣认为,可让严嵩任浙直总督兼理河道、驿政,先驻淮安,为清丈之事提供军事上的保证,此人识大体,察圣意,不会胡来,可掌兵权。”
“而南直巡抚可由四川巡抚熊浃接任,直接负责试点清丈之事,此人有胆有识,可做陛下在清丈上的急先锋!”
朱厚熜听后笑着点了点头,而直接准了张璁的提议。
于是,接下来,严嵩就去了淮安,而熊浃则来了南京,且下牌票将南直各知府传见到署衙,向这些知府传达了朝廷要清丈的事。
知府聂豹等闻后大惊失色。
很快,南直地方诸奢豪缙绅也因此骚然不已,整个江南因此大为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