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接着。
朱厚熜又道:“另外,现在不答应和贡,朕也是怕养大北方地方豪强,一切都得等朝廷能彻底出兵降服鞑靼后,才能谈边镇开贸一事。”
“陛下说的是,只是这样一来,边备就更加不能松懈。”
“垮塌的边墙得尽快修补,需要增设的边墙,也应该尽快增设。”
“再有就是增兵,各处屯堡的精兵不能少。”
“俺答见和贡不成,肯定会频繁寇边。”
“所以,九边就得更加谨慎以待。”
杨一清这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厚熜点头:“元辅说的没错,要加强边备!边墙也得整修!”
“朝廷现在虽说财力充足,但因为军户改革诸事太多,还没法调配足够的人力去修补边墙,但眼下,军户改革初步之事已经完成,俺答目前也不再是威胁,九边是该趁此大力修补边墙的。”
“虽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但对于边民而言,如果有边墙自然比没有边墙好事,另外,对于控制贸易而言,有边墙也比没有边墙好!”
朱厚熜继续说道。
“陛下说的是,尤其是眼下气温是一年比一年冷,关外许多草地都在退化,北虏寇掠已不仅仅是因为虏酋野心膨胀,也与鞑子生存越来越艰难有关,所以,近来虏酋大规模入寇有,而少量鞑子游骑来扣边劫掠的情况也更是频繁。”
“因而,广建边墙对护卫边民百姓而言,还是很重要的。”
“否则的话,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边镇军民逃亡,使边防更为空虚,边屯更加荒废。”
杨一清附和着说道。
朱厚熜跟着颔首:“没错,眼下边镇兵民普遍因为粮食减产而缺衣少食,也有不少鞑子因草地退化主动越关来投的,正好利用这些人力修边墙,这样做,也算是以工代赈,只是这样的话,粮食也得多调才行。”
“陛下说的是,粮食的话,主要是靠南方,臣认为得限制南方改稻为桑,改革税制,对种稻种桑采取不同税率。”“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得先清田!”
桂萼这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璁跟着出列道:“臣附议!”
但杨一清和赵璜这时则变了色。
朱厚熜知道张璁和桂萼是锐意革新的。
但现在……
他还需要杨一清帮自己完成军事上的改革,不好加剧内部矛盾,也就在这时笑着说:
“清丈这事先不谈,先看看粮市情况,如果粮价真因为大修边墙要飞涨,就只能如此了。”
朱厚熜这话是说给不愿意清丈的杨一清等大臣们听的。
杨一清也把这话听了进去。
他知道,要想天子不清丈,那自己这些不想清丈的官僚就得杜绝粮食问题出现。
因此,杨一清也就继续对朱厚熜说:
“如陛下所言,要募集边民,广建边墙,就得增加九边粮食的供应量,尤其是眼下大同,亲军卫中的金吾卫既然去了大同,那大同本地存储的军粮消耗只怕会更快,就使得九边的粮食要更加充裕才行,而要让九边粮食充足,也得改制,比如开中法似乎需要纳粮开中,是否需要在边镇组织军民进行更大规模的屯田,或者想其他办法的筹粮制度,这些都需尤其是要派一个大员专门统筹此事。”
“另外,俺答入寇必然因为拒绝和贡和气候转冷而加剧,宣府和大同,宜设总督统筹军务,蓟州和辽东也一样,宜设总督,避免双方边臣只乐于把鞑子往对方引,而不积极于加强边备事,只顾捞钱。”
“那就设一个宣大总督,让蔡天祐担任,蓟辽总督,让严嵩担任。”
“朕不管他们用什么法子,都要让的军民不能缺粮,同时还能在将来供应更多军民建边墙!”
朱厚熜这时说道。
杨一清拱手称是。
朱厚熜不得不承认,杨一清到底是在边镇做过多年督抚的大臣,对边务的确能提出很多真知灼见,也很清楚边臣更想捞钱的尿性,知道他们甚至会为了放心捞钱而不惜行贿鞑子,让鞑子去给别的边镇找麻烦,这样就能显得他们的防区表现不是最差的。
而如今,宣大总督和蓟辽总督,集中事权,的确很有设置的必要。
而也正因为杨一清军务上非常熟稔,所以,在议起这事的时候,张璁等在一旁基本上插不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