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道南叩首道:“臣谢陛下成全!”
因为朱厚熜回驳了廖道南,且也回驳的廖道南无话可说,参加经筵的其他大臣,即便有想劝阻的也不好再劝阻。
毕竟天子都说了这涉及到社稷安危。
谁还能多说什么。
朱厚熜知道有大臣不希望他真的提高认知,只希望他学习一些儒家经典,然后装一个仁爱的君主。
但朱厚熜自己清楚,作为一个大国帝王,尤其是专制的大国帝王,要想不被架空不被人闭塞信息,就得多学习各种知识。
所以,朱厚熜也就在经筵时提出要学外语。
而在朱厚熜之前,已经有大明皇帝开始学外语。
这个皇帝就是正德。
而朱厚熜也不缺这方面的教学人才。
曾经教正德佛朗机语的外夷使者火者者亚三现在都还在诏狱内关着,等着朱厚熜随时用上他呢。
朱厚熜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些活,让他在诏狱里面干,那就是把他所知道的佛朗机各类知识以汉夷两种文字书写下来,交到大内御书房收藏,而便于他随时翻阅了解。
自从,上次因为要造船,结果发现,曾经的郑和下西游相应图纸和文字档案失落后,朱厚熜就在下旨追责曾经兵部尚书刘大夏之余,也增设了不少专门负责抄书的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安排他们把各部衙的现存档案都抄录一份,包括《永乐大典,以免又发生流失。
朱厚熜敢这样做,自然也跟他的大明帝国现在财力大增有关。
在嘉靖六年九月,第一批采自石见银山的白银在跨海渡河后,总算是被运抵了京师。
而朱厚熜看着这上千万两的白银,咧开了嘴。
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继续改革继续富民。
“本以为石见银山的收入只能承担宗室改革后增加开支,如今看来,在本朝灰吹法普及过去,使其可以产银上千万两,那无疑还可以承担军户改革后增加的开支!”
朱厚熜也因此,在这一天于御书房内,对御书房大臣们说起改革军户的事来。宗室改革后,要继续改革继续富民的朱厚熜的确是打算在接下来先改革军户,进而解决军户境遇不如儒户民户的问题。
因为对于要扩大基本盘的他而言,解决宗室的问题,只是让皇族内部更加稳定,但要在军事上拥有绝对控制权,真正强大大明的军事力量,而不仅仅是中央的军事力量,就非解决军户的问题,重振军事贵族集团,进而使其为自己在各地制衡官僚集团和与他们勾结的土司、外夷势力不可!
所以,朱厚熜才会在御书房先提起了军户改革的事。
他在这之前,就已经向御书房大臣们咨询过大明军户的困境和卫所制如今传到如今后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有过关于如何改的讨论。
只是……
君臣都一致认为,要大改还是要有财力支撑才行。
因为大明朝很多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全是以前的君臣没有公心,本质上都是财政的问题,哪怕军事上的痼疾,也最终会追溯到财政问题上。
因而,御书房大臣们也就没觉得惊讶。
杨一清也就在这时主动说道:“陛下,既如此,不如让五军都督府和阁臣公卿廷议核算一下。”
朱厚熜颔首:“准!”
王琼也跟着说:“陛下,改革军户,要紧的是,得先摸清楚眼下的大明到底还有多少军户,而这里面,两京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的军户名册档案很重要!”
“以臣愚见,得防止如下西洋的档案一样被毁!”
“因为只要军户册被毁,就只能重查重造,这样费时费钱粮更多不说,而且,国朝有多少军户,就得是地方势豪大户们说了算了!”
“如果朝廷再次拔高军户地位,那可能就会发现,军户数额远超前朝!如果是又降低军户地位,那可能军户数额又远低于前朝!”
“尤其是南都五军都督府,那里远离京师,这些年,外患又北重南轻,还是南方势豪之家集中之地,自然更容易出事故!”
王琼说后,朱厚熜就吩咐说:“派个可靠大臣去南京看紧南京五军都督府的军户册,京师的让锦衣卫直接看守!”
“臣荐巡视河道都御史章拯!他在淮安,去南都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