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 解释(1 / 2)

张正谟顿时急了起来:“先生,还请不要急于拒绝,此事咱们可以细细商议。”

“教主,不必再说了。”张北玄摇头道,“此位我并不想坐,我向来喜欢自由自在。”说罢,他站起身,拱手道:“教主,诸位,时辰不早了,我的伤还未痊愈,便先行告退。至于这城中的粮草与防御事宜,教主自行定夺即可,无须多虑。”

“襄阳城的一切,已然归于白莲教所有,教主尽管放手施为便是。”

听闻张北玄的话,黄莲护法感到些许愧疚,心想自己确实不该以小人之心揣度对方的胸怀。

此时,有人匆忙禀报道:“长老,有件棘手之事。大清已经调集了周围府县的兵力,我推测大概有三万大军正朝襄阳进发。”

张正谟听后惭愧万分,本该由他率部剿灭那些零散敌军,结果却失利而归,反倒给了大清联合兵力的机会。如今对方已汇成一股强劲势力,挥手之间便能派出数万兵马压境而来,实在令人难以应对。

“三万大军?”张北玄眉毛微挑,淡然道:“无妨。”

“无妨?”张正谟等人满脸震惊地盯着张北玄。

“嗯,无妨。”张北玄点头,神情自若地说道:“区区几万鞑靼骑兵和蒙古骑兵,我还应付得来。”

“区区几万鞑靼骑兵和蒙古骑兵?”张正谟等人再度愣住,心里嘀咕:这话未免说得太过狂妄了吧?毕竟,这些可都是大清精锐部队,非比寻常的步骑混编。

张北玄如此口出狂言,难道有什么依仗?张正谟不禁警惕起来,凝视着张北玄,试图探知更多隐情。

“先……先生,难道您真有办法挡住这三万大军?”黄莲护法终于按捺不住,开口询问。其他人虽然沉默,但眼神之中同样透着期待。而在这群人中,唯有朱元璋等三人还能勉强同张北玄平分秋色。

张北玄笑着点了点头:“没错,我有法子抵御那三万大军。不过……”

听到张北玄答应相助,众人皆松了一口气;但也因他说起“不怕”二字,众人心头又多了一层忧虑——对方可是整整三万训练有素的精锐啊,尤其是其中多半还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单靠硬碰硬绝对占不到便宜。

张正谟问道:“长老若有任何要求,尽管直说。”

他认为,既然张北玄敢于放出豪言,必然是有所准备。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张北玄总是屡出奇招,从不在预料之内。

“敌人共计三万大军,且多为骑兵为主,按照他们的行军速度判断,一定是轻装疾驰,才可能短时间内逼近襄阳城下。”张北玄分析道。

朱元璋领悟了他的意思:“长老的意思是,他们并未携带重型攻城装备?”

“不错。”张北玄颔首称是。

“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设法拖延他们进攻的脚步。只要成功阻滞一段时间,并寻找到突破局面的机会,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芒:“倘若如此,我们还真有几分胜算。毕竟我们占据襄阳,清军要攻下这座城,最短也需要一两个月,最长恐怕得耗上半年。”

“那我们究竟如何应对清军?难道真让他们来攻打城池?”张正谟皱眉问道。

坚守阵地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出路。张正谟并不固执己见,他清楚城墙易陷落而难以守卫,因此计划舍弃襄阳,转而在其他地方建立防线,依靠麾下的白莲教徒稳住阵脚。

沉思了片刻,张北玄开口道:“依我看,守住襄阳更为稳妥,这样便能得到更多的缓冲时间。”

听到这话,张正谟等人陷入了沉默。虽然张北玄所言在理,但他们心有不甘就此放弃襄阳。

“先生能否解释缘由?您难道不曾考虑过弃城?”张正谟问道。

张北玄思索后回答:“我明白您想通过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并以深山密林为避难所,然而这非长久之道。”

“没错,缺少城市支撑的部队很难长期对抗敌人,即便是粮草补给也会出现问题。”李世民附和道。

叹了一口气,张正谟道:“我个人可以不畏死亡,但我不能置众多追随我的百姓于险境之中啊。”

听罢此话,朱元璋不由得皱起眉头——尽管他处事决断,但对待普通平民时还是十分仁慈的。见对方如此漠视生命,自己也感到几分愧疚。

“教主阁下,恕直言,如若舍不得牺牲弟子们,唯一的路便是向清朝投降。” 张北玄严肃地说。

张正谟神色显得颇为纠结。他不愿意向清朝低头,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同伴的观点确实存在合理性。

“教主,属下愿誓死相随!”王莲蓉坚定地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