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骑便是用来冲锋陷阵的骑兵。
但幽州突骑,却富有特殊的意义。
当初光武帝刘秀受更始帝刘玄的命令,领大司马事,北上黄河督领河北,幽州冀州刚好是豪强割据之时,还有人起兵称帝,也让当时兵少将寡的刘秀处境极其尴尬。
正是那时的上谷太守耿况之子,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调集上谷、渔阳上万突骑,平定在邯郸称帝的王朗及其部下,而后刘秀更是调集当时的幽州十郡突骑,收拢河北盗寇兵马,拥百万之众登基称帝,与更始帝分庭抗礼。
也正是这件事情,让幽州突骑在那时闻名天下。
于是刘正此时说起,卢植也免不了心跳加速。
卢植不是不知道,当初袁隗让刘虞领大司马一职,就是在提醒刘虞效仿刘秀三兴汉室。
因为刘虞的仁义,袁隗等人也相信刘虞不会称帝造反,必会忠心汉室与董卓分庭抗礼。
虽说有民心所向的原因,刘虞能将幽州战乱在几年之内平息下来,也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贤臣良相。只是他终究太过妇人之仁,疼惜百姓到竟然连一点战事都不想发起,致使幽州除却公孙瓒手下人马以战养战、精锐无比,其余刘虞掌控的麾下各郡部队,全都不曾经过血水洗礼。
这样毫无经验的部队,便是各个胸藏兵甲,有兴汉之志,碰到董卓手下身经百战的凉州、并州铁骑,又怎么可能胜利?
卢植甚至已经预料到,这次关东军合谋诛杀董卓,想来也做不到万众一心,再加上关东诸多儿郎都说不上百战之师,到时候绝对不可能在战场上决胜负。
能保住同盟已经是万幸,兴许还会因为内乱,以及兵卒羸弱的问题,让董卓逍遥法外数年——这个想法,倒也是结合以往刘正所说的“群雄逐鹿”做出的判断,却也是结合实际情况。
老话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东各地的百姓,本就不如关西民风彪悍。
四年前黄巾之乱,看似关东各地也经过战火洗礼,真正作用的却是朝廷军与胡骑部队,而朝廷军如今在董卓手里,凉州、并州各地骑兵与胡骑要么叛乱,要么交好董卓,至于幽州胡骑……
卢植想到这里,对刘虞就有些恨铁不成钢。
虽说刘虞休养生息也没有做错,可战事不兴,就算幽州成为天下粮仓,逢此乱世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任人宰割。
老实说,要不是刘虞为名声所累,本身品性也不像富有野心,卢植甚至觉得刘虞是在托时间,等到董卓谋害皇帝谋朝篡位了,刘虞再名正言顺地称帝。
这事仅凭猜测也无法坐实,但公孙瓒交恶刘虞一事,卢植没有挺身而出劝慰安抚公孙瓒,其实也不单单是想要激起刘虞的野性,让刘虞磨炼麾下部队,也是想要震慑刘虞,以免刘虞真的心怀异心,便以为无人可以掣肘。
这种内耗虽说极其不明智,可民风彪悍之地,并州、凉州尽数归董卓掌控,淮水、泗水那片出的可不是骑兵,幽州骑兵作为如今唯一有可能抗衡董卓麾下铁骑的兵种,再不磨炼,可就真的要放任董卓倾覆大汉了。
这时见刘正表露心意,卢植在念叨一句后,激动地俯身靠在案几前,还张望了几眼紧闭的门窗,肃然道:“造了多少三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