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灯光昏昏,有些湿潮,却十分整洁,窗扇上糊了新纸,四周潮霉的墙角亦刮了干净....和
琐细之事,绝非一日之功。
再看那人的床铺,所用尽是国子监配发的物件,晾干的襕衫叠放在枕旁。
案上除了书卷,唯有一盏油灯。
此人名为李良青,约莫二十出头的年岁,个头颇高,性情憨厚,瞧样子应是出身耕读之家。
夸赞了几句乔时为之后,李良青问道:“方才忘了问,不知山弟记在了哪位斋谕的名下?”
斋谕类似后世大学里的导师,每月在印纸上记录太学生的品行,出题考核他们的学问,将成绩上报学正。平日里除了大课,其余时间由斋谕安置太学生的功课。乔见山应道:“我随郭富三斋谕读....才有监录过来知会,说是明日一早去拜见先生。”
“我早该猜到的....弟这样的笔力,能被富三先生选中,并不出奇。”李良青话中带着几分羡慕,他介绍道,“年年公考,富三先生名下的太学生多能名列前茅,许多人才两三年便能校定为一等、二等,由外舍擢升至内舍。今年腊月,官家将派大员到国子监,督办两年一期的上舍试,早前有人仔细分析了,富三先生名下的大弟子、二弟子极有成数评为优等,届时擢升上舍,便可候选为官。
太学生分三舍,学子一步步考入上舍,评为上舍优等,便可免去科考之苦,直接入朝为官。
上舍生拢共不过百人,两年一试,每试取二三十人入上舍,这难度也不小就是了。
想来这位郭先生是有几分教学本事的。
李良青继续言道:“多少太学生如我这般,月月给郭斋谕投送文章,却无缘得他青睐,山弟可要珍惜机.....我听闻,郭斋谕待学生极好,还时常领他们
烛火映入乔见山眼中,熠熠生光,很有些满目憧憬之色。
“总之,多学多问,学问总不会亏待你我的。”李良青言道,亦是在为自己打气,他坐于案前,翻开了一卷书。“谢青兄指点。”
乔见山、乔时为皆遇到了不错的斋舍友。
翌日,乔家兄弟俩见到了这位郭富三。
此人微胖,长得慈眉善目,说话时总是眉眼弯弯,语气温和不带厉色。
听谈吐,应是个熟识经义之人,许多经书中的道理信手拈来,三句不离“好好学”。
这日以后,乔时为便很少见到郭富三了一一童子班的课程由国子学负责,记在斋谕名下只是走个形式但三哥是要实实在在跟着郭斋谕读书的。
进入国子监的头一个月,凭着一股新鲜劲,时日过得格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