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谁承想,这未来的航空工业人才确实是培养出来了,但不是培养你们,是伱们去培养别人,顺便还带着老杨他们见了一番世面……”
前者口中的老杨,自然是八三工程的总设计师杨奉畑。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常浩南把切成块的豆腐放在盘子里,然后给杜义山和自己调火锅蘸料:
“那次去盛京,确实是被杨总带着长了见识的。”
“以前知识学的再好,设计搞得再溜,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八三工程是我和师姐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完整的飞机设计流程。”
“要不是有这么个机会,恐怕我的潜力也没那么快被激发出来……”
他这番回答绝对是真心实意。
毕竟,系统最开始一共就给了10个科研点作为起家“经费”。
还被他做个课程设计就用掉了一大半。
如果不是在参与八三工程的过程中捞了一大笔点数和经验,那后面的很多机会必定就会直接错过去。
最直接的,就是97年年初的那次对欧合作,如果没有常浩南拿出来的防除冰技术作为筹码,哪怕最后能成,也不可能获得支线飞机适航审定互认这种逆天条件。
又比如搞torchultphscs软件时就不可能直接拿十倍点数砸出结果,火炬集团的发展节奏必定放缓。
那后续跟欧盟之间的进一步扩大合作,以及给日本企业挖坑,曝光其系统性造假的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总之,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杜义山只是笑了笑,并未继续纠结这个话题,而是话锋一转问道:
“按照两年的培养方案,你今年夏天就该毕业了,之后有什么打算?”
“我之前就想着以火炬集团的名义跟咱们京航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到时候应该会选择留校兼任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