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明末,天气冷得早,李啸率军出发的这一天,天气已是十分寒冷,暗云低垂,海风凛冽,已有细微晶莹的雪花,从空中飞扬而落,海天之间,充满了苍茫萧瑟的味道。
只不过,在这样萧瑟的环境里,码头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批的民伕搬运军械商货,有如一群群忙碌不休的蚂蚁,将各类物品分别搬至龙口港的各条大船上。
而整装待命的55万流民,则是哭声一片,声震于野。
故土难离,乡情难舍,这批百姓中,大部分来自湖广与陕西,另有十余万人来自河南、北直隶以及山东当地,此时的他们,皆已知道,就此南去后,海天相隔,今生今世,恐再难回故乡了。
与百姓不同,那些平南营的军兵,却是人人昂奋,摩掌擦拳,几乎每个军兵眼中,都闪烁着渴望战斗的神采。这些年轻的军兵,均向往前去那块陌生的土地,去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李啸平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有了前两次的运送流民与军兵的经历后,李啸面对这样的情景,心下却并没有太多的波动。
乱世之中,活命为先,没什么比在这乱世中活下去,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他更坚信,这些流民与军兵,在将汉家的血脉布播于海外异域之时,自已的力量与实力,却将与日俱增,在由量变到质变后,应该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在等待着自已。
李啸这次出征,自家的水师,总共出动了三十条船,其中十六条为从荷兰人手中缴获的各类战舰,另十四条为从原东江镇水师手中缴获的一号与二号福船。
至于那些剩下的,从原东江镇水师手中缴获的三十条海沧船,赶缯船,沙船、鸟船这样的小型船只,李啸则让它们留在登州,作为与济州岛之间水路运输与联系的必备船只。
李啸把大批的商货,以及全部的军兵,皆留在自家的三十条船只上,而让全体流民,乘坐郑芝凤与郑彩带来的300条大船上。
这样,总共有300艘大船,分别装运这55万名流民。平均每条船上乘坐了1多名流民,虽然有些拥挤,却是完全乘坐得下,并还能有一点活动空间。
同时,李啸给这300艘船只,每艘船上配了30名辅兵,以和郑军士兵一起维持秩序。另外,每条装载流民的船只上,还配上数名医士,以预防并治疗流民们途中生病。
55万流民上船的规模极其浩大,一眼望去,人潮汹涌,无边无尽。幸得民政司早作了规划,给每批流民都划分了具体的船只编号,这才使得流民上船时的队伍,忙而不乱,虽规模宏大,却井井有条。
一户户流民,衣衫褴褛,拖老带小,带着仅存的一点家当,分别从舷梯上了船,随后就消失在满船的人流之中。
望着汹汹而去的人潮,李啸心下有种怪异的感觉。
这些原本在真实历史上,不是死于刀兵厮杀,就是死于饥馑疾病的流民百姓,现在,却因为自已的穿越而来,彻底改换命运,得到了活命的机会,且能去海外谋生发展,开枝散叶,这运数穷奇,岂可道哉。
因为天气极为寒冷,风雪交加,李啸没有让家人前来送行。只不过,在他准备带着一众护卫登船而去之时,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雅格伦,你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