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一藻派出使者前往京城之后,陈子龙也向周元忠方一藻二人辞别,带着两名贴身护卫,返回山东,去向李啸报喜。
方一藻的使者,身揣秘信,日夜兼驰,不敢稍歇,终于在五天后的深夜,便到达了北京城中,随即,立刻前往京城西部米醋胡同的杨嗣昌府邸。
此时,劳累了一天的杨嗣昌,正准备在下人的伏侍下上床歇息,忽听得门人来报,说有辽东巡抚方一藻,紧急派了秘使前来,却有要事要与杨大人禀报。
杨嗣昌急急传令,让使者速速进屋,于客厅接见。
在客厅中,杨嗣昌看完方一藻的来信后,脸上顿时涌起大喜之色。
“来人,给使者赏银20两,并送其去馆驿休息。“
“谢杨大人。“
仆人带着一脸欢喜的使者,快步退出客厅后,杨嗣昌独自一人,一脸欢欣之色地手捋清髯,在客厅中昂然来回踱步。
现在,明清双方议和的草案,已基本谈成,能不能顺利签定,就看崇祯皇帝是何态度了。
想到这里,头脑兴奋发热的杨嗣昌,忽然冷静了下来。
自已真的能做通崇祯皇帝的工作么?
杨嗣昌心下并没有底。
还有,朝中那一众自谓清流,死守华夷不两立,依旧顽固地敌视清朝为明朝叛敌的大臣,在得知议和的消息后,怕是要立刻对自已群起而攻之了,自已仅凭一已之力,真的能对抗汹汹群情么?
想到这里,杨嗣昌不觉一声长叹。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孤军奋战自是难于成事,但是,却可以给自已寻找一个有力的帮手。
这个帮手,自然是山东的赤凤伯李啸。
如果可以让李啸和自已,一同进宫去劝誎皇帝,那么,这协定正式签订的可能性,将会大得多吧。
只不过,李啸乃是外臣,非奉召不得入京,想让李啸与自已一同劝誎皇帝,并不太可行。
杨嗣昌随机灵机一动,暗想道,不如明天先自已去见皇帝,初步探明皇帝的态度,若皇帝态度爽快,愿意接受这议和条件,那自是最好。若是皇帝反对或犹豫,则自已再点明崇祯一下,说皇上若有犹疑不决,可向同样赞同议和的李啸咨之,以博征旁引,终定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