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一边分析数据,一边思考:“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确保其在长期植入后不会发生断裂或老化。”
在电子组,林森正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电极表面的形貌。
“利用等离子体刻蚀,我们在电极表面构建了微纳结构,显著增大了比表面积。”
他兴奋地说:“这种三维多孔结构,不仅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还能降低电极的界面阻抗,提高信号质量。”
而软件组的办公室里,徐占龙正带领大家优化信号处理电路的布局布线。
“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小芯片的面积和功耗。”
他指着屏幕上的版图,说道:“通过精细化的布局规划,合理安排数据流向,我们可以极大地缩短关键路径,降低信号延迟和动态功耗。”
日复一日,实验室里充满了忙碌有序的工作景象。
张恒穿梭其中,随时给大家以指导和鼓励。
渐渐地,一个完善的优化方案,在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推敲中逐步成型。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张恒独自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
他仔细审阅着每个小组提交的报告,在关键问题上逐一作出评述。
忽然,他灵光一现,意识到几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如果能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或许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迫不及待地召集大家开会,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每个部分都在独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