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拍了拍老刘的肩膀:“你们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吧,我们还要对器件进行半实物仿真和可靠性筛选。”
送走老刘,张恒将信标样机小心翼翼地放到保险柜里。
接下来的几天,张恒的团队马不停蹄地工作着。
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小王优化的跳频扩频算法,使信标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一倍。
阿光改进的盲源分离模型,让搜救设备在复杂信号环境中“一眼”就能锁定目标,何芸采用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让无人机信号中继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了数倍……
转眼间,新一代单兵救援信标系统的原型已经基本成型。
但张恒并不满足,他要求对系统进行反复的实战模拟测试,务必找出所有可能的缺陷和隐患。
一天深夜,当地特战部队的几名战士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实验室。
他们是专程来配合测试的,目的是让救援信标在最逼真的环境下接受“魔鬼考验”。
张恒亲自向特战队员们介绍信标的使用方法。
只见他手执信标:“这款信标能够自动选择最优信道,实时编码和加密定位信息,还采用了跳频和扩频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开敌方的信号干扰。”
一名特战队员接过信标,仔细端详:“组长,请放心!我们会在实战条件下,带着它翻山越岭,过草地,蹚沼泽,严格考察它的性能!”
“那就拜托你们了!”
张恒向特战队员们敬了个军礼:“它的质量,关系到你们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几天后,特战队员们顶着满身泥污,满面笑容地归来。
一名队员兴奋地说:“不得了啊,这信标非常给力!我们在山里搞突击,故意搞丢了信标,但基地不到10分钟就锁定了信标位置,太神奇了!”
张恒撸起袖子,仔细检查各个归来的信标,生怕有磕碰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