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大伯这人就比较实在了,领了十斤稻种,原本想要种一亩地的。
结果,等所有农家人都把田地耕出来,准备育苗时,席县令亲自带着人下乡,这其中包括每个村有着多年种地经验的老农和村长里正们,也有县城里的典史小吏们,席县令以甄慕氏家的田地为教学点,每个村每个乡的亲自指导他们该如何育秧,再由县衙的典史小吏和各村的村长里正选出来的老农们,回去教授他们村的其它村民育秧的方式。
育秧的方式有多种,席瑞安教他们的是现代的湿润育秧和旱育秧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采取浅水勤灌相结合的排水晾田,第二种是只保持土壤湿润的育秧方法,这种育秧方式的优点是根系发达,插后不易败苗,成活返青快。
这要不是县令,且他所说所做还有那么几分道理的话,估计这些老农们都要喷死他了。
因为自古以来,就从未有人用这两种方式育过秧苗,他们全部都是用老祖宗们一辈又一辈传下来的传统的育秧方式来育苗,也从没有人怀疑过这样的育秧方式有什么不对。
老祖宗传下来的,天下人都用这样的方式育秧,能不对吗?
可是现在县尊说了,不按照他教授的新育秧方式育秧,一旦新良种无收成,被县衙的人查出来后,就无法领到两石粮食的补偿,他们哪敢随便糊弄?况且地都是自家的,加入丰收了呢?
农家人糊弄什么,都不会糊弄自家的地。
也有那自作聪明的,用老法子育秧苗,以为别人看不出来。
领了五斤稻种的人家就庆幸,五斤稻种也就半亩地,半亩地两石粮,也不亏了。
而准备大面积种植新良种的人家,就有些担忧了。
这县令的新育秧法子,到底管不管用啊?可别到时候颗粒无收啊。
原本打算全部种上新良种的人家,都打起了退堂鼓,将全部的水田换成了一半的水田。
只有甄慕氏和甄大伯家,一个傻大胆,一个太老实,是切切实实准备将家里水田全部种新良种的。
甄家慕清就是一言堂,哪怕甄二郎甄三郎他们心有疑虑也不敢反对。
育种一过,慕清家的芸苔花也开了(油菜花),村里人才知道,席县令不仅懂得如何育种,还懂如何种芸苔,并且在芸苔地里种了很多豆苗,田埂的周围也都种了很多据说是来自西域的种子,品种很多。
具体是什么都无人知道,能不能吃也无人知道,但整个甄家村的人都十分关注慕清家的菜地。
等到惊蛰一过,秧苗全部长出来后,很多育秧的人家都傻眼了。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