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泽之所以听到了工人的心声,还要故作犹豫,倒不是他在做欲擒故纵的把戏。
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件事情,这里现在的一些国情可以说和国内非常的相似,那就是国有企业。
之所以说非常的相似,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非常的臃肿。
李东泽是想接收这里的工人,但是他可不会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人直接收入囊中。
这不仅仅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帮助,而且会成为他一个很大的包袱。
即便是要收购这里,要收编这里所有人,但他首先要想好如何进行变革。
这个年代带的国有企业可以说都是得了一个相同的病,必须要做出改革才行。
在80年代,不管是老毛子还是华夏,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变革。
首先,国有企业的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和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
这种体制使得企业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其次,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善,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出来的,而是由政府直接任命。
这导致了一些管理者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第三,国有企业的技术落后,缺乏创新动力。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这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因此,在80年代,国有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变革。
这包括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企业市场化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