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闻山长立下框架所写的文章,转承启合完全没问题,尤其是观点老道,遣词用句到位,不失为一篇佳作。
“你瞧最后几个字,这几笔写得飞了。”程箴指着字,幸灾乐祸地道:“又要挨骂了。”
程子安打了个哈欠,道:“我是故意留了几笔让老头儿骂,让他脑子活动起来,不然成天就知道埋在那堆书中,师母骂他浑身都快生书虫了。”
程箴笑个不停,道:“好好好,我说不过你。早些去睡吧。”
程子安起身,对程箴道:“阿爹,你也早些睡。放心,就算我们不去寻找关系,老实参考,定能父子双双中举!”
世人以谦逊为主,不管中不中,程子安这份自信,程箴都得称一声佩服。
在苦读中,时光倏忽而过,秋闱到了。
府城的气氛一下变了,兵丁差役巡逻加强,大家放轻了声响,生怕影响了考试。
从外地州府来的两个学政,住进了驿馆中。驿馆无论是官还是民,全部不得入主,外面由厢兵把手。
两个学政的来历喜好,程子安听辛寄年说了一些。
中规中矩,四平八稳。
程子安做好了准备,文章以稳重为主。
他练了许久的文章,有华丽文风,朴素文风,端庄沉稳文风。
只要题目能读懂,知道经史典故,到时候填进框架,基本不会出错。
文章是有了,程子安唯一担心的,还是经史墨义。
考试共计六场十八卷,帖经一百二十贴,对义六十条。“注1”
光《春秋》,就足足几十卷啊!
到了正式开考这日,考生们挎着考篮,拿着录名后,官府盖印发还的试纸,来到了贡院排队,等着进场。
程箴与程子安提早住进了崔家,念着方寅离得远,将他也一并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