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在当地引发轩然大波,按照朝廷律法,杀人偿命,阿兰是铁板钉钉的死罪。
但她的遭遇也令人同情,当时就有几个知根知底的老人为她求情,诉说不易。
难得当地县令是个有善心的好官,唏嘘道:“国仇如山似海,岂是你一个小小女子能承受的?”
按规矩,地方死刑需要上报朝廷,经过三法司核查后方得批准,于是那县令就在卷宗上添了至关重要的几笔,“有女阿兰,至纯至孝,其情可悯,其罪可怜”。
卷宗先报给刑部,刑部查看细节,又派人去地方核实了,确认人证物证无误,转交大理寺复核。
而当日跟进这个案子的官员之中,就有赵沛。
几乎是瞬间,他脑海中就回想起当初秦放鹤说过的话,“你只说别国百姓无辜,可曾见过倭寇残害我朝百姓?他们就不无辜吗?”
他们就不无辜吗?
曾经那样模糊的东西,此时此刻,如此血淋淋的呈现在赵沛眼前。
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只浓缩成了卷宗里的几句话,轻飘飘的,几行字。
但赵沛越看,就觉得那几行字越沉重,越巨大,如同幻化成漆黑的山峦,沉甸甸地向他压来,压得他喘不过气。
阿兰有错吗?
她确实杀了人。
但她最初也只是想活着,这有罪吗?
死了的男人和婆婆有错吗?
有,但罪不至死。
可话说回来,他们也确实想逼死人命……
那么,罪魁祸首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