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帝御驾亲征,大大的鼓舞了士气,加上指挥得当,这场宋辽战争中北宋赢了。
然后在宋军占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主动要和辽国议和。
辽国打了败仗正士气低落呢,一听大宋要议和,瞬间满血复活,并且狮子大张口,说议和可以,但是大宋得归还之前周世宗北伐取走的“关南之地”。
这么丧权辱国的条件就算是宋真宗愿意,宋朝的官员也不愿意啊,何况寇準本来就反对议和,寇準当即就表示辽国太过分了,我们应该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为什么要议和?
宋真宗没有采纳寇準的建议,派了使者去和辽国说,只要辽国退兵,大宋可以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至于辽国提的领土要求不能答应。
僵持之下,按照宋方给出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商议银绢数量时,曹利请示宋真宗,宋真宗说;“实在不行的话,一百万也可以。”
还是寇準威胁曹利,“虽然官家有旨,但你去和辽国交涉,答应所给的银绢绝对不可以超过十万,否则,你就不用回来了,那时我必砍了你的头[1]。”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里提一下,宋真宗泰山封禅的理由之一就是签订了可歌可泣的“澶渊之盟”,为大宋带来百年和平。
后世评价大宋虽无燕云十六州,却收十倍之功,澶渊之盟是利大于弊。
但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让后来的宋皇帝爱上了这种花点小钱就能买来的安定,从此北宋放松了军事力量,沉溺于这种虚假的和平之中,毫无居安思危之心,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导火线。
从宋太宗到宋钦宗八个皇帝,除了一个哲宗主战,其他全都遗传了赵光义的怯战基因,不得不说赵光义的基因真强大。】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眼前一黑,破口大骂:“赵光义你生的好儿子*&&*…(脏话)”见过打败仗求和的,没见过打胜战还主动求和的。
这鳖孙到底是赵光义哪个儿子?
随随便便就许出去一百万银绢,钱多烧手吗?
丫的,不给他把这笔钱挣回来,他就让这小子体验一下什么叫人间疾苦。
小太监小心翼翼地回禀,“官家,晋王到了。”
赵匡胤沉声道:“让他给我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