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明曾一度信以为真,直到有一回清明去枣花村里祭祖,无意间听见几名枣花村妇人在背后说人长短,才终于知道了姑姑与曾祖母一家,甚至与父亲母亲的之间的恩怨。
周方明幼时不明事理,分不清对错。
在书院里苦读圣贤书八载,他如今却依旧还是辨不明谁对谁错,只觉得周家与姑姑之间关系,当真如一团乱麻似的,理不清也解不开。
周方明觉得父亲应该也跟自己是一个心境,所以这些年来,他才会两边和稀泥,左右敷衍着得过且过。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血脉亲人,父亲想来也为难得很。
曾祖母有何打算,周方明大概也猜得到,左不过是为了叔祖父考秀才之事谋算罢了。
姑姑当年嫁给姑父时,他们一家也才刚从东山大营那边搬到兴安县城来。
当时里里外外有不少事情要忙,等父亲知道姑姑嫁了个被贬谪流放之人时,即便是强烈反对过,却也无济于事。
说起来,曾祖母有一点其实也没说错,他姑姑周红英确实是个性子非常倔强之人。
周方明一家其实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周红英的丈夫。
一个被贬谪流放之人,这辈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周家人也不愿去了解。
可惜世事难料,谁能想到那个没甚脾气,还好吃懒做的便宜姑父,曾经竟然是六首状元。
若不是他突然应聘上了望海书院的夫子,周家到现在估计还被蒙在鼓里。
周宏林跟儿子说了张佩兰去赵家争取名额时的遭遇。
周方明也跟父亲说了自己在梅树林旁边的听闻。
周方明皱眉道:“那名额既然是姑父挣来的,他想给自己亲外孙女,咱们家也无可指摘,父亲与姑姑这些年误会颇深,还是莫要再因此事消磨亲情才好。”
周宏林叹气道:“你母亲一心为你妹妹打算,从赵家回来后,便抱着你妹妹哭了一场,此时还在屋里伤神呢。”
周方明自来便宠溺幼妹,闻言心里有些不好受。
只是父子俩如今算是看清了现实,知道姑父(妹夫)不是一般人,他那亲家多半也不简单。
两人心里虽心疼幼妹(幼女),但却都识趣地知道,不能再去赵家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