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薯贸易、玉米贸易到瓷器贸易、丝绸贸易, 最后到无数叫不出名字的新鲜之物的贸易,平安的海外贸易越做越大, 流通范围也越来越广。
虚有一个“天/朝上国”之名没用, 平安是务实派,不缺其他国家的几句吹捧,原本朝贡贸易的亏本买卖他不做, 大家平等交易,钱货两讫。
海上的军事实力快速发展, 沿海的几乎所有的港口都已经成为了贸易口岸,在这样的贸易流通之中,没想到也对外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帮助。
首先是东南亚诸国, 开放沿海诸口岸之后, 南洋贸易往来频繁, 各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也更加频繁。
大清毕竟国土广博,实力强横,在外交中必定会占据优势地位。
一来二去,总会有些相对弱小的国家想得到大清的庇护——通俗来说就是想要称臣的国家变多了。
多个朋友多条路,就算是附属国,稍微付出些也比在边境连接处, 邻居给你使绊子强。
所以对想要称臣的国家, 平安来者不拒, 但坚决不当冤大头, 庇护需要用用更低廉的原料价格或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来换。
对于想得到庇护的小国来说,大清提出的条件不算苛刻,用资源换保护也很公平。
就这样, 平安敛吧敛吧, 几乎把周边所有国家都收入囊中。
贸易与外交都十分顺利, 直到有一天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是唯一一条漏网之鱼,也是平安不想要的那条鱼,出海贸易时都特意让他们绕着走。
日本的使臣到了。
驿馆里几乎日日都住着从其他国家来的使臣,民间私下在做生意,官方与官方间也要做生意。
民间贸易为了争分夺秒多跑一趟,往往交易匆忙,无暇站脚,官方贸易有时则会连带着政治外交任务,来往的使臣便会住在驿馆之中。
礼部这些年接待外国使臣已经十分熟练了,能按照各国使臣的喜好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入宫的行程。
没想到这回去港口接法兰西使臣时,却碰到了一伙不认识的人。
没有提前报备,也没有通行许可,几艘船直愣愣的就往港口闯,差点被当成倭寇消灭了。
这些人的长相同他们无甚分别,若不是所穿衣物和发型十分不同,恐怕他们都会以为这是说的某地的方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