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结费?什么东西?”一旁的柳氏奇怪的问。
舒家三外婆有些意外柳氏不知道, 一想,轻轻拍了一下腿面:“看我,跟着你爹说习惯了, 就是‘赞仪’的口头叫法, 咱们这边叫‘学金’。”
知府是南方人, 遇到什么事,嘴里说的词肯定是南方的传统叫法, 舒家三外公肯定跟着这样说,时间长了,连舒家三外婆就习惯了说这个。
柳氏一听就懂了, 笑道:“原来是‘贽敬’啊。”
“对,就是这个。”舒家三外婆应着。
顾思跟着孙守听,也习惯印结费这个说法。这钱有多个说法, 有的地方叫“修金”的, 有的地方叫“修贽”的, 反正就是一个意思。
考中秀才给教官印结费已经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舒颖正不知道给多少合适:“我也愁着呢, 不知道这银子准备多少合适, 三娘知道吗?”多了太贵了,少了又不行。
“这都是看碟下菜, 教官他们心里都有数。反正你多备些总没错,要是不够的话, 可以从我这里拿。”舒家三外婆笑着说,想了一下, 接着道,“应该十两就够了, 不会超过十五两, 你至少得备个十五两, 以防万一。”
舒颖也不懂这个,舒家三外公中秀才时,她年龄还小,且那个时候的印结费便宜,听后就笑了:“那就好,我够的,谢谢三娘。”
“咱们这边印结费多了是多少,少了是多少?”顾思询问。
给教官的印结费不是固定死的,要去跟教官谈,有本事砍价了就可以少交点,没本事砍价或者教官态度强硬,就要多交。
听孙守说,他们那边的印结费,一般少了六七两,多了一二十两,有钱人家就得交三四十两了。
霍昌平说他哥当时交十几两,不过学堂里的人都是非富既贵,家里都有钱,交的多,顾思也不知道像自家这种情况,要交多少钱。
前侧面时间忘记问大堂伯当时交了多少了,也没想到自己会一下考中。
“少了也要五六两,多了十几两,家里有钱的,教官问你要二三十两你不是也得给?”舒家三外婆这么些年来,零零碎碎的从舒家三外公那里听到一些消息,时间长了知道的事就多了。
顾思听了这话,放了些心。并不是文教不兴的地方就越便宜,有时候偏远的地方,秀才少更显得金贵,印结费并不比江苏浙江那边的便宜,还要看教官。
“那要是家里太穷,连五两银子都掏不起呢?”柳氏有些好奇的问。
有钱的人家每一科都考,没钱的人想更进一步,考试费钱还是得考,越考不上家里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