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色的丹凤门共长二十四丈, 高十丈,巍然耸立在大明宫正南正中,将天家皇室所在与人间官民隔绝开来。
往日官员们上朝,从丹凤门下经过, 都会不由感受到皇权之威严浩大, 对天子更生敬畏。
今日, 丹凤门仍然高高矗立在深秋黯淡的阳光下,在寒风落叶中岿然不动。
并非朝日,丹凤门内的广场上,除了值守的禁军外再无一人。
丹凤门外,林如海与其余五部尚书跪在百官最前列。
仰头看去, 更觉丹凤门雄伟无边。
但,今岁本就天灾迭出, 民生多艰,宫中又横夺民女,致使物议沸腾,民怨渐起。
言官上谏, 上皇竟似性情大变一般,不但拒不纳谏,还几次廷杖, 致谏臣身死。
“为人君, 止于仁”,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不管是于公, 还是于私——今日之后本朝官员的地位, 和今日在此所有臣子的生前身后名——他都该身在此处, 劝阻上皇。
也正是因此, 满朝文臣、六部尚书, 不论在上皇和今上中心向哪一位,只要没受过廷杖,无一人推脱不来,俱在此处。
事情到了今日的地步,若上皇执意不改,他们也只能以死劝谏。
可廷杖的棍子不认人,施杖的禁卫和下命的上皇却认识。
同样的五十杖,或许打在吏部尚书身上,将养半个月就能恢复如常,但打在他身上,不必打完,他就已气绝身亡。
明知如此,他还是要来。
他不知道跪在这里的其他人都正想些什么,他只知道,他自己心中全然没有什么“臣忠”“大义”“天下苍生”,有的只是妹妹幽深平静的眼神,和她带着鼓励的微笑的脸。
真正等到了一百廷杖临身的这一刻,他只觉得自己可笑。
他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过,若他真的死在今日,哪怕从此没有了林家,也没有安硕,妹妹只靠自己,一样可以让她和孩子们过得很好。
他常常警醒己身,这门婚事本非妹妹所愿,是她不得不应下。
他是兄长,又欠妹妹良多,更应比寻常丈夫待妹妹好上几倍。
他也自认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