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没想到,大明的读书人这么无耻,这才离开故国几天,就想着让新主子玩科举,甚至不惜拿出华夷之辩来讲道理。
这是赤裸裸的儒生行为,动不动就拿着一件事情当作标杆,在没有实践证明,在没有分析具体条件时,就将其当成至理。
至于教育和官员选拔制度,这可是颜政的逆鳞,这两件事情上,他绝对会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任何人胆敢置喙,那就会被打入华夏公敌的行列!
因为他从清末办新学的难度,以及后世官本位的复辟,看出了科举这一套有多么的害人。
有人认为,科举没错,错的是科举的内容!但实际上,蔡元培有个总结非常好,他说科举是利统治阶级,而不利整个国家和民族。
这个总结的话,颜政认为很有道理。试想一下,学而优则士之下,科举让所有精英,都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路。
即便他们学的是自然科学,也仅仅是为了当官,当读书=做官这个概念被固化,科举无论考什么,局限性都摆在了那里。
因为读书人学这么多学问,全都是为了应付科举,中举之后,这些东西也就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颜政不敢说弄出一套最好的制度,但他会借鉴后世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甚至做好了,让乡镇-村这两集,行选举的打算。
因为在某个年代,咱们的乡镇-村,就是行的选举。以至于这个奇特的现象被记载了下来,说是拿着黄豆当选票,用碗当票箱。
骂完这三个人,他提笔开始写教育法,这三个人的想法,彻底刺激了他。
若是大明吸纳来的人才,心底里都有过这些想法,那么教育法就必须快刀斩乱麻!
他写的第一条,就是明确了受教育权,无论男女,只要年满六岁,就必须入学接受教育。
同时明确了教育制度,小学三年、中学四年、大学四年。这十一年教育,是律法规定的。
而幼儿园三年,这是下放给各个村的,让他们自建幼儿园。
教材的话,统一审核和编订,初版由颜政明确,其余教育从业者可以提意见,但无权修改。